發布者:澳门第一娱乐娱城官网 發布時間:2016-02-04 浏覽次數:898
目前,地方兩會密集召開,治理霧霾成為關注的焦點。截至1月27日,已經啟幕的30個省區市兩會上,所有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涉及大氣污染防治内容,多地對“天更藍”作出承諾。
各地治霾初見成效,整體有所改善
據各地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,在15年各地空氣質量均有所改善,整治霧霾初見成效。具體如下:
據上表所得:
(1)河北在2015年PM2.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8.7%,提前完成國家提出的下降25%的目标。
(2)天津在2015年PM2.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7.1%。
(3)北京2015年PM2.5年均濃度80.6微克/立方米,比2013年開始監測以來濃度下降近10%。
(4)江蘇省去年PM2.5平均濃度58微克/立方米,較2013年下降20.5%;
(5)浙江省2015年設區城市空氣PM2.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1.3%,較2013年年下降23%;
(6)上海市2015年PM2.5平均濃度較2013年下降了14.5%。“十二五”期間,長三角環境空氣質量總體呈改善趨勢。
(7)廣東省2015年全年PM2.5濃度為34微克/立方米,達到國家二級标準,比2013年下降25.5%,提前兩年超額完成國家考核目标。
傳統格局難改,治霾不易
天津人大代表王敬威說:“以煤炭為基礎燃料的能源格局的改變、汽車尾氣等污染源的減排,都不會一蹴而就。我國仍處于快速發展中,PM2.5濃度能降下來很不容易。”
盡管部分地區階段性治霾目标艱難完成,但空氣總體質量還遠未達到衆預期。不少地區的居民還記得去年冬天經曆的嚴重霧霾過程。“高燒從43攝氏度降到41攝氏度,成績有,但沒退燒,還是難受。治霾仍然任重道遠。”一位環保專家如此形容當前的治霾形勢。
2015年12月,環保部對華北22個城市(區)環保督政結果顯示,“工業圍城”“一鋼獨大”“一煤獨大”等現象在華北一些城市比較普遍,産業結構布局和能源結構問題已成為華北地區環保的瓶頸。要想治理霧霾需要突破瓶頸。
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認為,霾之痛折射出産業轉型之困。對京津冀區域而言,産業結構、能源結構得不到根本轉變,大氣污染将很難根治。
治霾成為兩會重點,推廣天然氣勢在必行
“各地兩會普遍向大氣污染宣戰,說明在地方政府層面重視治霾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,釋放出綠色發展的強烈信号。”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教授趙傳峰分析說。
為打赢“藍天保衛戰”,調整能源消費結構、降低工業污染物排放、控制揚塵和加強機動車污染治理,是地方政府劍指所向。
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說,去年12月環保部組織專家對污染源解析發現,京津冀區域性重污染,燃煤是最大污染源。鑒于此,河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,2016年将繼續實施煤電節能減排計劃,年内削減煤炭消費500萬噸。地處西部的陝西也明确,今年要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工程,擴大天然氣消費總量。因為天然氣用量的大幅增長在陝西省治污降霾,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陝西省省長婁勤儉高度重視,多次提出改善環境要棄煤用氣,要求以天然氣替代煤炭,實施煤改氣。
對機動車污染實施綜合治理,也被多地提上日程。河北提出,加強污染物協同控制,開展散煤、焦化行業、露天礦山、道路車輛污染整治四大專項行動。福建将加大黃标車淘汰力度,緻力推廣清潔能源車輛或者符合國五排放标準的機動車輛。大力治理由于機動車輛尾氣帶來的環境污染。
天然氣不僅可以取代煤炭作為發電的原料,還是可以取代石油作為車用的燃料,囊括上下遊取代傳統能源,而且清潔高效,低碳環保,可以有效的改善空氣質量,成為治理霧霾的有效途徑之一。
(文章部分來源于新華社)